我覺得多數人理解的"生", "死"其實落差就很大.

而比較像是把"生命是美好的(....)(活著可以賺錢)(真話)", 簡化成"生", 甚至把"生活"也一起混淆進去, 再加上較早期經濟模式是家族式, 家族中少了一個人, 產力自然受挫....

"親友"可能抱著"好死不如歹活(留下來給我賺錢)"的期望, 套用在其他人身上.

所以看"一個人("自然"人? "社會"人?)"想自殺, 是想從社會結構中的壓力逃開? 還是與這社會結構想脫離? 甚至是單純有憂鬱傾向?

如果是社會結構造成, "親友"的這種"鼓勵"其實就是壓力來源了.... ^^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