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用 Android / iOS / NAS 設備, 算是對於"去 Windows 化"的準備吧.

在我覺得 Windows 2000 是最穩定的極致作業系統後出現的 XP , 雖然更多功能, 但卻開始覺得, 關掉很多不必要的特效會快很多, 要修正新注音輸入法的錯誤不如用傳統注音, 還遇到電腦裝太多不同 USB 設備後, 就需要重灌的 bug , 也造成雖然我的電腦大多以 Windows 為主力, 卻在每次安裝後, 都習慣再裝軟體還原卡.

但是這樣的習慣, 有好也有壞, 因為 Windows 又有許多預設的目錄必須在 C: 而不能修改; 裝了軟體還原卡之後, 有許多軟體無法安裝, 需要改用免安裝版的軟體, 或者需要手動處理設定的目錄問題.

後來則是改用虛擬機器, 依不同功能分散裝在 1~3 台虛擬機器內, 如果覺得不穩定, 再使用虛擬機器的 snapshot 功能來還原, 除了存取檔案稍不方便, 也算克服了軟體還原卡的一些狀況.

慢慢地, 網路更快速, Dropbox / Google Drive 也越來越熟, 許多設備都可以上傳檔案到雲端儲存時, 也算補足了虛擬機器的交換檔案不方便之處, 而 NAS 的速度也越來越快, 甚至開始支援 Dropbox / Google Drive 同步後, 就決定再列入個人 3C 產品行列.

不過這幾天想想, 是否自己太重視"檔案"而忽視"內容"的重要性, 因為備份的檔案中, 光自己寫過的文件與照片有 50G , 軟體有 300G , 另外有 300G 是處理電腦的備份或參加活動的記錄, 這些對我真的重要嗎? 哪些檔案是將來要再利用, 要當成我的論文基礎, 或者要分享的呢?

雖然知道自己的盲點, 覺得能克服這個盲點, 才能擺脫 3C 產品一換再換的浪費吧, 因為花太多時間在整理檔案或文件了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