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出社會"
大學生想"出社會"賺錢,
社會人士想"出社會"遠離是非....
今天(2014/2/28)上午 4:30 左右在和欣客運高雄中正站買了 5:15 往新營的來回票,

但現場有一男一女客人因為行李問題在現場等候,

到 5:12 , 服務人員向那一男一女確認行李後, 就讓車子開走.

而我就被和欣客運放鴿子了....

然後 5:30 回到家, 打網站的"24h客服專線:0800-002-377", 是傳真....
測試了一下新耳機, ALteam 750 , 左耳比較清楚, 右耳有點濁, 音量調整也是左耳偏大聲右耳小聲, 懷疑右耳音體或訊號線有問題, 在考慮要不要退貨.... @_@
邊看著股市邊想....是否自己也是"剝奪勞工剩餘價值"的一環?

每年公司配股息時, 就是由去年總收入扣除總支出, 再依持股數分配.
當勞工領著相對固定的薪資時, 整個企業的資產總值, 對應在股票價格.

透過市場交易, 自己是一個股東, 也就享有分配股利的權益,
而勞工的薪資(保險, 退休金等)只是去年總支出的一部份,

我並沒有熱烈參與公司決策, 甚至除了錢以外, 沒有投入相對的生產.
這就是資本制度詭異之處, 也就是有錢可以繼續"產生"錢,
"勞工"除非能透過相對制度, 成為公司股東, 否則只是"產線"的一環.

而富爸爸窮爸爸提到的"老鼠遊戲", 就是這種制度的變化,
勞工在慢跑道上, 固定領著薪資; 資本在快跑道上, 透過"產線"的產出而獲利.
自己....則是一個 NPO 工作者與透過制度剝削著其他勞工的股東.... @_@
損失了128,換來的是重新思考,
因為對耳機不熟,只好先從符合功能的產品中找最便宜的.用了才發現塑料邊沒磨平,拉一下線就斷了.
接著要再找高一級的,也許音質又不夠,再來也許太重,入耳不舒服,收納不方便,直到真的覺得適合或放棄,也許花不少錢跟時間.
其實愛上一個人也是如此,不是嗎?
原本只是希望 3C 產品可以撐久一點, 所以選購時都盡量選可以換電池的產品.

後來發現電池有幾種標準規格, 3C 產品的電池大多只是加一層殼或固定, 那就改選標準電池規格如 AA(3號) / AAA(4號) / 18650(鋰) . 也很遺憾以前丟了一個吸塵器, 應該只要換電池就可以繼續用.

現在買了藍牙耳機, 心情有點微妙, 前一個藍牙耳機是用 AAA 電池, 卻因為太重而頭一轉就會飛出去, 現在買了內建電池的機種, 卻覺得仍想要找找有沒有用 AAA 電池的機種....

昨天下訂的藍牙耳機今天就到了, 到手之後馬上拆封, 並試著戴去吃飯, 感覺有點怪不過還可以接受, 回到家測試了幾種手機的功能, 看看藍牙耳機會出現什麼反應, 以便調整自己的習慣.

目前的用法: 使用藍牙耳機時, 手機轉為靜音(無震動); 不使用藍牙耳機時, 手機轉為震動.

接下來就可以把手機放包包, 不用拿出來了.
過了情人節,會分手的原因有兩種
一種是太不瞭解對方
一種是太瞭解對方
情人節禮物....藍牙耳機, 給我的左右手, 不用拿手機拿得那麼累.... XD
祝各位情人節快樂.
祝各位情人, 節(省一點比較)快樂.
對女星的寫真集手淫, 女星就會懷孕嗎?
在憲法說固有疆域, 那些疆域就歸國家管嗎?
柯南: 真相只有一個, 死人卻有很多.
今天騎著腳踏車去遊蕩, 腦海中浮現著這首歌, 自己像是遊走在 PO 與 NPO 間拿不定主意, 有想做的事卻不是很清楚那是什麼, 除了回想與期待可以見到妳的笑容的小確幸外, 一整個就是宅啊.... XD


看得順眼的, 邏輯順序適合你的先看, 再透過看到的邏輯觀察市場或找模擬器玩玩.

個人建議順序:
1. 了解股票/基金/ETC概念, 操作方式. (例如: 現股/融資/斷頭/套牢)
2. 了解一般用詞. (xx類股, 基本面, K 線, 布林通道....)
3. 觀察有興趣的標的, 與分析自己的個性. (冒險型短進短出? 放長期找定存股?)
4. 記帳, 看看自己有多少錢可以投資.
5. 試水溫投資看看, 記下每次操作的預期目標與觀察, 不管賺或賠都再分析看看.
6. 多做幾次有賺錢的投資方式, 確認這是適合自己的操作.
7. 不賠本下繼續投資.

(冷笑話)
A: 不要鐵齒!
B: 可是塑膠尺不耐用又不環保....
憑著男人擅長的一手掌握憑觸感量大小的直覺....
(不要想歪)
(很普通的事)
....
沒帶相機出門, 不過挑了一個大小完全吻合的相機包~ $99
有人用過手機腳架嗎?

可以夾住手機, 轉接一般相機用的腳架, 拍靜物或自拍等用途.
寫一篇簡單的電腦技術應用文件, 才 2000 多個字, 就花了 1 小時整理脈絡, 3 小時打字, 排版, 抓圖, etc....不過寫完還是很興奮
本來想戒咖啡, 反而連超商研磨都有點受不了了.... @_@

筆記: 用 offset 進行查詢指定欄(用在自動計算 Google 表單回應)

  之前稍微提過, 可以用 countif 等函式(function), 進行依條件計數, 或是對個人記帳加上"食、衣、住、行"等分類, 就可以用 sumif 計算出該分類總額. (原文)

  如果資料填寫時有一定的規則, countif 或 sumif 是個很好用的工具, 但遇到要加總的範圍會異動, 或是要被加總的條件會異動時, 就要再使用其他公式來指定範圍.

  跟查詢範圍有關的函式有幾種: index, indirect, offset, row, column 等, 這次應用是為了配合 Google 表單, 最後決定用 offset, row, column 來搭配, 概述如下:

條件

  1. 民眾可以透過網路線上登記: 使用 Google 表單. (略, 不在本次主題討論)
  2. 工作人員可以查詢到報名人次狀況. (後述)
  3. 可以提供民眾查詢是否已經登記成功. (並隱藏部份個資, 使用 left, right, len 等函式, 本次略)

  看起來只要用 countif 對表單的結果統計就好啦?

  如果表單的問題選項都不會變, 的確是可以不用再加工, 但是電腦應用是為了解決問題, 有時候表單需要修改回答的選項, 比如這次是活動的報名, 會隨時異動相關場次的說明, 而造成民眾填寫網路表單時, 問題選項是會變動的. 例如:
  • 手工皂1
  • 手工皂1(過敏體質請留意)
  • 手工皂1(過敏體質請留意)(已額滿, 我想候補)
  雖然 countif 也可以用部份條件來處理, 像是 =countif(a:a,">手工皂1") 可以應付以上狀況, 但如果活動有多場: "手工皂1", "手工皂2", "手工皂無雙"等, 這種條件反而要先人工判斷, 甚至要用 =countif(a:a,"條件1")-countif(a:a,"條件2")-countif(a:a,"條件3") , 整體來說反而更複雜.

  第一個可以改善的作法, 就是加上具有唯一值特性的前置碼, 姑且也稱為 PK(Primary Key) , 比如把活動編碼, 命名為 A01, A02, A03, B01, B02, B03, etc. 報名表單的選項就用 A01 , 雖然解決了工作人員的困擾, 卻增加了民眾的困擾, 因為不小心看錯或選錯, 則工作人員還要花時間確認, 所以也有不足之處.

  周星星: 爭甚麼爭! 混在一起做....不就好了!

  於是選項就變成: "A01手工皂1", 過幾天因為有民眾說會過敏, 選項變成 "A01手工皂1(過敏體質請留意)", 再過幾天額滿了, 選項再變成: "A01手工皂1(過敏體質請留意)(已額滿, 我想候補)", 工作人員就準備寫 =countif(A:A,"A01手工皂1")+countif(A:A,"A01手工皂1(過敏體質請留意)")+.... 加到天荒地老了. (我連複製/貼上都懶了)

  既然剛剛有設定 PK了, 那只計算 "A01" 這個 PK 總不會錯了吧, 另外建立一個工作表(sheet), 用 =left('表單回應'!$A$1,3) 就可以抓出 PK 嘍~ 原理是沒錯啦, 但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下班了? 不可能....因為填寫 Google 表單, 是用"新增列"的處理方式, 而不是"在原列填上資料", 所以原本期望在新工作表的 A10 , 是抓表單回應的 A10 , 但是有民眾報名時, 原本表單回應的 A10 會被新增列擠到下面, 而新工作表一直「沒有對應到新增的回應, 所以統計結果是錯的」....


  好了, 終於到了要解釋 offset 的用法了, 剛剛的心路歷程是為了解釋為什麼要選 offset 來使用, 因為電腦軟/硬體只是工具, 要視場合來用, 所以如果需求並沒有這麼複雜, 就選簡單的工具就好, 不要為了手段(工具)而忘了目的.

  剛剛總共有幾個條件:
  1. 民眾填寫網路登記表單. (工作人員設計)
  2. 選項本身會變, 不過最前面有放 PK 以便統計. (工作人員設計, 應用一點資料庫概念)
  3. 新增一個工作表, 來處理 PK (目前需要克服的問題: 對照欄位的處理)
  4. 以處理過的 PK 來計算. (用 countif 函式)
  而 offset 有幾個參數, 第一個參數是基準儲存格, 第二、三個參數是相對於基準儲存格的列跟行, 比如 A10 是 A1 往下 9 列, 則要找 A10 的資料時, 可以用 =offset(A1,9,0) 來處理, 跟剛剛的 =A10 雖然很像, 但是差別就在於是否會受到"插入列"的影響, 也就是 Google 表單新增一筆回應時, 用 =offset(A1,9,0) 才能對應到新增加的資料.

  突破了這個表單新增記錄的問題之後, 後面就只是再組合成想要的資料啦:
  1. =left(offset('表單回應'!A1,9,0),3) 可以抓到'表單回應'這個工作表的 A10 儲存格內容前三碼(這案例設定的 PK )
  2. =countif('新工作表'!Z:Z,"A01") 計算 A01 活動的人次.
  最後應用的結果就像這樣: http://kh1cu.blogspot.tw/2014/02/103.html

  公式不難, 難的是為什麼要用這公式, 以及如何組合出這公式, 才不會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」, 希望這樣的分析過程, 能讓更多人活用相關工具, 而簡化工作嘍~ (好像忘記介紹 rowcolumn ....)













看到某"網友"的生日狀態, 一堆人留生日快樂的話, 卻只有少少幾篇, 知道這網友已經往生; 也覺得很悲哀, 以前的人可能因為媒體被控制而不易得到訊息, 現在的人就算能得到更多訊息, 卻是沒有判斷訊息....
"自動化"是個過程, 但是仍要先考慮為什麼要自動化, 會不會失去人與人之間的互動.

不過剛剛學到報名系統可以自動加總報名人次, 再加上個資的保護, 心情很好~~~~
(這動作沒有一定要民眾互動, 可以讓民眾自己看到報名結果, 又不用工作人員去人工查詢, 才設定自動化.)

關鍵: offset + row + column 查對應表格, 因為用其他方式會因為報名而增加列, 造成對照跑掉; 另外用 len + left + right 取關鍵字, 把個資隱藏.

結果: kh1cu.blogspot.tw/2014/02/103.html#more

如果大戶要坑殺散戶


第一天大戶先在 A 券商掛賣 10 元, 在 B 券商掛買 10 元 -> 成交, 散戶以為今天價格是 10 元.
第二天大戶在 A 券商掛賣 11 元, 在 B 券商掛買 11 元 -> 成交, 散戶以為今天價格是 11 元. 有些系統會顯示漲 10% (這例子不太好.... XD)
第五天大戶在 A 券商掛賣 15 元, 在 B 券商掛買 15 元 -> 成交, 散戶以為今天價格是 15 元. 有些系統會列入連漲 4 天, 有些散戶就會跟著買進.

再繼續玩下去, 大戶越買越少張, 但是仍比散戶多, 散戶越買越多張, 價格也越來越高. 而大戶找個時間點, 梭哈全賣了, 其實大戶只付了證交稅跟手續費, 卻從散戶這邊賺了價差. 散戶就套牢了. 一切交易合法.... XD
雖然為了論述, 試著思考很累. 不過和"不思考, 一直迎合別人"的方式比起來, 思考與論述之後的成就感可以抵銷一些累的程度~
(深度老梗)
檢查官在連五拉五之後終於放槍了....
(偽.演化論之臺灣鬼島的生態多樣性)
無脊椎的水母都可以當總統, 哺乳類的海豚可以當副總統, 老虎選新北市長, 那神豬選台北市長有什麼奇怪的?
微軟傳統注音搭配 Dvorak 鍵盤配置有小 bug ....平常用 Dvorak , 按 ctrl-space 要切換成注音前, 已經按了鍵, 會出現很奇怪的字....

例如 ㄣ 是在 Qwerty 鍵盤的 P 位置, 在 Dvorak 鍵盤則是 L , 如果從 Dvorak 鍵盤切換時要按 ㄣ , 就會變成 ㄐ ( Dvorak 鍵盤的 P )

難道打字太快也是一種錯嗎? (看得懂這梗的大概都 35 歲以上了.... XD)
教育 / 訓練 / 學習 是完全不同的事....
(世說腥語)悠然見南山

翻譯: 打開皮夾發現只有零錢, 心中有股淡淡的憂傷~
(碎碎念)

如果沒有試著理解 PO 的經濟架構/資本主義, NPO 就只是家家酒而已....

試算表應用: 用驗證, max 來了解個人綜合所得稅

前言

  1. 案例提到的所有數據, 例如: 薪資, 勞保費, 健保費; 請依相關單位公告為準.
  2. 每個人(戶)狀況不同, 有些公式需要依實際狀況調整.
  3. 為便於說明, 數字盡量以正數表示, 扣除等動作以公式的減法處理.
  4. 本人(slimetw)及本文只作為說明相關概念及試算表公式, 若有異常之處深感報歉, 但不負責相關損失.
「你不理財, 財不理你」
雖然稅務單位已經先提供各位民眾試算結果, 也有不少網站及金融機構都有提供試算功能. 不過如果想要更省錢, 就需要了解相關的原則, 並實際計算過, 才能減少支出.

所以就需要幾個步驟:
  1. 記帳: 記帳的詳細程度依不同用途而定, 以個人綜所稅來說, 就需要記錄: 薪資(含本薪, 津貼, 紅利, 獎金等), 健保費, 保險費(含勞保, 商業保險等), 捐款, 醫療費等.
  2. 分類與計算: 無論是所得稅或是二代健保, 都是基於一定的原則, 所以要把相關法規轉成公式, 才能計算出正確的結果.
  3. 節稅: 由於所得稅有些條件是允許民眾選擇, 個人覺得前面兩個步驟先完成, 才能依不同條件試算, 找出節稅的方法; 也因此這些方法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.
以下的說明, 就以檔案 http://goo.gl/5wKYNX 為例. ( .xls 格式)

說明
  1. 記帳: 以資料庫規劃, 這是 2NF (第二正規化)的表示, 不採用 3NF 是....個人喜好(小誤)
    1. 在欄 F~G 有列出所得稅的相關項目, 除了方便用 sumif 統計(參考此篇), 也在欄 C 設定為"使用欄 G 來驗證", 確保欄位內容是一致的.
    2. 在欄 A~C 記錄了日期, 金額以及項目.
  2. 分類與計算: 這是比較繁瑣的過程, 也是比較容易出錯的地方, 如果有機會擴充成 n-tier 架構, 這些大概算是 Business Logic ; 而所得稅比較特別的是, 有些資料是來自原始資料加總(薪資), 有些是需要中間計算過(獎金及股利的二代健保費), 有些以項目分, 有些又以"人"的類型(年齡, 身心障礙, 大專生)來分, 所以複雜之處就在這.
    1. 依照所得稅相關規定, 先分為: 收入, 支出(可扣除), 列在欄 F~G
    2. 利用 sumif 函式, 把欄 F~G 對應的項目, 由欄 A~C 挑選出來加總.
    3. 依照所得稅相關規定, 有些項目有扣除上限, 所以填在欄 I , 並在欄 J 用 min 函式, 算出可扣除的額度.
    4. 將計算結果, 整理成欄 Q~R , 以便實際計算
    5. "個人"的綜合所得稅就到這邊.
  3. 節稅: 要節稅, 就要從 Business Logic 的一些條件來判斷, 例如:
    1. 比較標準扣除額與列舉扣除額: 雖然標準扣除額較方便計算, 但如果列舉扣除額可以有較高額度, 則採用列舉扣除額較划算. 只是可列舉扣除的項目要看稅務規定.
    2. 所得稅採用累進稅率, 520000 以下是 5% , 520001~1170000 是 12% , 那有沒有辦法把 12% 降到 5% 呢? 就有幾種可能: 扶養長輩, 扶養身心障礙親戚等, 比如長輩已退休無收入, 則兄弟姊妹間可以由總收入最高的一位來扶養父母, 可以增加免稅額. 不過要注意扶養的合理性, 以免被稅捐單位剔除.
    3. 適當投資: 由於臺灣目前採用兩稅合一, 如果投資股票, 配現金股利時, 可於個人所得稅中扣除公司已經繳納的所得稅. (有點不好懂, 建議再參考其他文章.)
    4. 其他: 例如購買某些保險, 由長輩繳款, 可列為列舉扣除, 受益人為晚輩, 收到紅利又免列為所得.
結尾
「政治」、「資本」雖然是一些學理上的名詞, 但是在生活中, 稅制就是一種政治的框架, 而計算方式是以資本(金錢)為基準, 所以要節稅, 少不了對於相關法規的認識與了解. 例如"境外所得", "成立人頭公司/基金會", "投資基金/複委託"等方式, 利用個人與法人在金流與扣稅基準不一致, 或不同國家的稅制不同, 是有機會再節稅, 但這就不是本文的重點了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