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幾篇分析, 不論是 ECFA 或服貿, 問題點看起來不在條文本身, 而是背後運作的機制:

1. 政府干預. 例如: 補貼特定產業, 在審查時不公平待遇. 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許多大企業是來自軍方投資或轉型.

2. 冒名頂替. 例如: 臺灣(中華民國)曾經以"醫療旅行"想邀請富有的國外人士來臺灣旅行, 再以便宜的醫療資源當誘因. 如果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業者來臺灣成立, 就可以掛臺灣的名義, 而把市場讓給他人.

3. 市場不一致: 原本關稅就是各國經濟市場不一致, 而有條件地將特定產業的關稅提高, 所以想推動免關稅者, 應該回過來想當初設定"關稅壁壘"的用意, 評估開放後的各產業衝擊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