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剛跟"同事"在討論, 明年公民週暫定以勇氣為主題, 邀請名人來演講, 不知道是不是我對這些名人的刻板印象, 或者同事舉的例子是因為配合其他場所的主題, 我覺得有幾項還需要確認的地方:
1. 社大如何形塑出自己的概念, 而透過這概念來跟名人討論要講的主題?
2. 名人的經驗有其價值, 不過這價值來自個人特質或學習所得, 如何透過演講導引學員形成這樣的價值或經驗, 並持續下去?
3. 學員聽過這幾場演講之後呢? 是否有辦法觀察學員的改變, 或"培力"出學員的新特質呢?

後來想想, 似乎我的想法是多慮了, "邀請名人"這動作, 可以算是"社會教育"中的一種形式, 透過名人讓民眾的偶像崇拜心理, 提高參與率. 原本社大的"知識解放", 似乎該以行動模式為參考, 而主題只是一個促成這樣的行動, 所以會覺得這樣的主題跟社大看不出關係, 反而向體制內學校的"中心德目"而覺得空洞吧.

公民週的行動模式, 再對比社大與社區結合的關係, 我的感覺是偏重於資源的合作, 而主題是來自同事間討論就決定, 而自己覺得沒有透過與現有學員/民眾討論, 會覺得只是邀請名人打知名度而焦慮吧.